人性的弱点:贪嗔痴


贪、嗔、痴为佛教所谓三毒,又称三垢、三火。贪,是指对顺境生起贪爱之心,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 嗔,是指对逆境生起嗔恨之心,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 痴,是指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

这是对贪嗔痴的标准化叙述。

对照反省之下发现,自己身上的那股戾气,不就是佛教所谓贪嗔痴三毒之一的嗔毒吗?嗔,是指对逆境生起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自己遇事急、沉不住气、爱指责迁怒别人,正是所谓的嗔毒嘛!

每个人身上都有弱点,或贪、或嗔、或痴,有的人甚至同时具有两种甚至三种。比如贪毒,是最普遍的。有贪财的、有贪色的、有贪权的、有贪名的、有贪酒的。同样是贪的人,有的人脾气很大、胆子很大,有的人性格温和、谨小慎微。同样是贪的人,有的人稀里糊涂,有的人明察秋毫。本人曾经见过这样的人:既贪婪,又精明,称之为奸明。

佛教认为,贪是佛道修行的大敌,是产生一切烦恼的根本。实际上,贪也是人生的大敌,也是人生一切烦恼的根本。

成语“愤世嫉俗”和“怨天尤人”,说得就是嗔的意思。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生起怨恨之情,会使身心产生烦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对佛教修行是如此,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嗔的危害更大。俗话说,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人一家,重则使整个社会,甚至使整个国家民族陷入灾难。从历史上到现实中的那些种族屠杀案、恐怖袭击案、校园枪击案、投毒报复案、教堂纵火案等例子,莫不如此。因而有说,嗔毒是三毒中最重的、最深的、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毒。对此,本人深有体会。尽管有身中此毒的自知之明,也经常以“反求诸己,不责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信条警醒自己,但遇事着急还是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嗔病常犯。尚需继续努力呵!

痴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痴心妄想,无知无畏。是一切烦恼所依。佛曰痴有两种:痴毒独起,称为独头无明;与贪毒共起,称为相应无明。三毒之中,痴毒最顽,最难根治。因为贪嗔二毒多起于后天,随心念而转,心念若能释然,贪嗔就能放下。痴毒与先天禀赋有关,改造难度很大。本人还曾见过这样的人:既愚痴,又憨直,称之为憨痴。

曾经见过这样一个人,名字叫憨明。当时不甚了了,现在想来真心佩服他的父母是怎么想到的:希望他能够克服贪痴之弊,以达憨明境界。

佛认为,人类的种种苦难主要来源于自身的贪欲心、嗔怒心和愚痴心,即所谓"三毒"。贪欲是对名声、财物等自己所爱好的东西没有满足的一种精神反应;嗔怒是对不合自己意愿的愤恨,从而使自己身心不得安宁的一种精神反应;愚痴是指愚昧无知、不明事理的一种精神反应。这些精神反应的作用,使得人类相互之间争夺不已、仇恨不已,以至于始终找不到解脱苦难的真正出路在哪里。

可以说,贪嗔痴不仅是佛道修行的大敌,也是人性的普遍弱点和人生的大敌,必须加以克服。既知其毒,那么有没有解毒根治的办法呢?当然有。

佛曰:"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戒、定、慧" 即是解治 "贪、嗔、痴" 的方法。

戒,是指一种有道德规范约束的、无害他人的生活行为方式,以此斩断因为沾染迷恋外物而生起的贪心执念。彻底戒除不了贪,但一定要收敛。

定,是针对内心的修炼和耐性的修养;凡事从内因出发,先求诸己,勿责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避免外向的暴躁行为和苛求他人而引发的嗔怨。彻底克服不了嗔,但一定要克制。

慧,是对于宇宙生命的种种实相和客观世界的规律真理,有透彻、圆融的了解,从而勘破烦恼,脱离愚痴;不再惘于事理,迷于因果,使得心无挂碍,没有恐怖。彻底改变不了痴,但一定要改善。

这些道理对人的启发是:不管遇到任何事情或外部刺激,起心动念之时,要先以“戒定慧”的法则梳理自省一遍,把控好自己的理智和情绪,不要一下子就掉进“贪嗔痴”的陷阱,不能自拔。

对于佛教,从小到大一直是神秘而敬畏的,后来受了无神论教育,更加觉得佛教是封建迷信,拒之如虎、弃如敝履。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阅历的增加,开始对很多原来认为是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事情产生了怀疑,其中,就包括对佛教的重新认识。重新审视之下,才发现原来真的是误解佛教了。它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而且是一门哲学。只不过由于它采取了晦涩的表达方式,加之那些巫婆神汉的低级演绎,使得绝大多数人对它产生了曲解。实际上,佛教是一门严谨的学问,它有着清晰的概念、明确的判断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可以说是一个完备的理论体系。

学习了解佛教兼论人性,且从贪嗔痴三毒为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