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是谁的主人公是谁? 从完璧归赵窥探其背后的现实意义

战国时期,华夏大地四分五裂,地方势力割据,形成了七雄的格局。公元前281年,赵国得到了楚国进献的和氏璧,秦国知道后送信赵国,希望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赵王畏惧秦国势力,怕秦国不守信用又怕不给和氏璧秦国会攻打赵国。这时赵王的一个大臣举荐了蔺相如。蔺相如知道情况后带壁出使秦国,看秦王没有要给赵国城池的意思,就哄骗秦王说壁上有瑕疵,将和氏璧拿了回来,并威胁秦王说不守信用就会抱着和氏璧撞到柱子上,秦王害怕和氏璧被损毁,便答应了蔺相如斋戒五天的请求。在这期间蔺相如摸透了秦王心思,悄悄将和氏璧送了回去。五天后蔺相如将实话告诉了秦王,秦王自知理亏,为了秦、赵两国的关系就让蔺相如回去了,和氏璧最终也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的故事流传至今,完璧归赵的主人公蔺相如也被大众熟知。蔺相如可以说是有勇有谋,面对强大的秦国依然不畏强权勇于出使,在知道秦国的野心后,巧施计将和氏璧送回,徒留自己面对秦王,视死如归。他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不顾个人安危也要守护国家,不仅有勇有谋,也有高尚的爱国品质,是赵国难得的人才!当然千里马常有而伯乐马不常有,蔺相如这个人才的发掘也离不开赵惠文王的慧眼识珠,赵惠文王并没有因为蔺相如的身份地位低而不用,而是重用他,后将他提为上卿。君明臣能使得当时的赵国国力变得强劲。

君明臣能是一个重要的条件,在战国后期,赵王听信了小人郭开的谗言,赶走了大将廉颇,陷害了大将李牧,严重削弱了赵国的实力,导致了赵国后来的灭国。能将在,明君不在,国家也不会强大。明枪易挡暗箭难防,每个时期都会有“小人”的存在,如果君主贤明,就会重用能臣,不听小人戏言;如果君主昏庸就会听信小人谗言耽误大事。

在近代的抗战时期,民族危急存亡之际,许多有志之士寻求救国之道,并为之付出生命,只为守护国土。将军张自忠便是其中之一,在抗日战争中他英勇抗敌,在临沂战役中,他带领的五十九军与敌人大战七个昼夜,粉碎了日军向台儿庄前线增援的战略企图,保证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在枣宜会战中,张自忠带领部队与敌人奋战三日,在敌我力量悬殊的状况下张自忠所在部队全军覆没,张自忠将军也英勇牺牲。事后在安葬将军的路上,十万军民恭送灵柩至江岸,即使期间有日军飞机飞过也无人逃散。这是我们国家的能臣大将,也受到了民众的拥护,反观汪精卫,却为了自身利益叛国卖敌,在国家艰难之际投靠日本,最终落得汉奸名号,流传后世。一个国家的兴盛发达是个各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能臣需要被发掘被任用,君主也需要贤明,只有二者合力共同奋斗,才能使国家强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