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党建赋能 细“治”入“网”——黔西市花溪乡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5 20:06:00    

夏日午后,毕节黔西市花溪乡挖陇村第二党建网格的树荫下,蝉鸣声声里,网格长王代英拿着政策手册给围坐的村民们“唠嗑”。谁能想到,这位如今能把医保、补贴政策讲得头头是道的网格干部,在半年前还时常被群众的跨业务提问难住。

转变的经历,藏在花溪乡以党建为引领的“1644”工作模式里面。花溪乡通过“建强一个体系队伍”“履行六大职责”“用好四个措施”“建立四个机制”,以党建引领赋能基层治理,形成党建网格下沉、服务质效提升、党群互动共治的良好格局。如今,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画卷徐徐展开。

建好一支队伍 聚合攻坚力量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关键在于让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真正发挥出来。”在花溪乡党委书记刘忠应看来,只有把治理责任压实到每个党组织、每名党员肩上,才能凝聚多元力量,提升治理效能。

在基层治理实践中,花溪乡以党建网格体系建设为抓手,结合乡村实际以村民小组为单元,在10个行政村划分55个党建网格,构建“乡党委—村党支部—党建网格”三级联动架构,实现组织覆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治理盲区。

召开群众会

为让网格“有人管、管得好”,当地创新“1+1+1+N”队伍模式:每个网格配备乡下沉党员干部网格长、村干部、专职网格员各1名,吸纳公益性岗位人员、民警、党员志愿者等N名兼职力量,还邀请乡贤、返乡创业者等加入,形成全域覆盖的治理“一张网”。

为提高服务质效,乡内各站办所聚焦医保、社保等民生领域精准开展政策培训,推动下沉党员干部从“专岗专能”向“全科服务”转型。

“以前跨业务问题答不上来,现在医保报销、种粮补贴这些政策,都能用大白话讲清楚了。”通过系统培训,王代英的业务能力极大提升。从环境整治中党员带头改圈治污,到政策服务里干部精准答疑,党建网格正成为花溪乡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履行六大职责 激活治理动能

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中,花溪乡以精细化网格破解环境整治难题。“自打‘两清两改两治理’以来,垃圾乱堆乱放没了,污水也没了,走路都清爽多了!”近日,花溪乡丰坪村村民张永艳看着干净的村道,向网格干部竖起大拇指。

丰坪村养殖户王述江家曾因粪污外流,周围邻居对此颇有微词。党建网格长王希得知后,多次上门宣传“两清两改两治理”政策,讲清改厕改圈好处,还亲自指导改造圈舍,帮助清理乱堆的垃圾,带动大家一起整治环境。

“干部们天天来宣传带头干,我们也不好意思拖后腿。”王述江说,如今圈舍焕然一新,邻里矛盾也少了。

入户为群众宣传政策

工作中,花溪乡明确下沉党员、村干部、网格员的六大职责,将卫生保洁、政策宣传等任务细化成工作清单,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全乡按“一网格一公示牌”公开干部信息,倒逼责任落实。

该乡副乡长杨兵介绍,今年以来,各党建网格累计开展“两清两改两治理”宣传100余次,清理乱堆乱放、治理污水垃圾300余处,组织大扫除20余次,评选“卫生家庭”40余户。乡村环境焕然一新,既提升了村民生活品质,更激活了基层治理的“一池春水”。

用好四个措施 开展精准服务

“我父亲独自在家,血压有点高,麻烦你们帮忙看一下。”日前,在外省务工的花溪乡安作村村民赵奎拨通党建网格长电话,话语里满是对家中老人的牵挂。因常年在外务工,赵奎夫妻俩无法陪伴70多岁的父亲,虽常打电话问候,却始终放不下心。

接到求助后,网格长立即向村党支部上报。支部迅速与乡卫生院对接,组织医护人员上门为老人义诊、送药并指导用药,还为其建立健康档案。党员志愿者和驻村干部也定期上门慰问,帮老人买菜、打扫卫生,让远在他乡的赵奎没了后顾之忧。

走访未成年人

花溪乡将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基层治理核心,推动党员、干部下沉网格,以“入户走访好、户情台账好、群众会开好、实事办好”的“四好”服务措施,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干部常来拉家常,家里情况他们门儿清,都处成朋友了。”郭佬村村民王长书感慨。如今,“有事就找网格员”成为了村民群众的共识。

据了解,花溪乡下沉党员每月至少走访10户农户,每月自带食材在群众家中吃一顿饭,建立户情台账;组织群众召开群众会,以群众会为载体,搭建“院坝议事”等平台,营造群众事、群众议的共治氛围;对群众诉求分类处置,小事网格办、大事逐级解。

今年以来,全乡55个党建网格召开群众会136次,化解纠纷48起,排查安全隐患40余次,提供义诊、代办等便民服务360余次,用“精准服务”换来了群众“真心点赞”。

建立四个机制 注入持久动力

“以前晚上校门口这段路黑黢黢的,心里总揪着劲。现在路灯一亮,走夜路踏实多了!”看着借魁小学周边新安装的太阳能路灯,花溪乡借魁村村民满意地说。

此前,借魁村党建网格长在走访中接到村民集中反映:借魁小学和幼儿园周边路段无照明设施,夜间出行不便且存在安全隐患。网格长第一时间上报村党支部,经支部研判后提交乡党委。乡党委立即启动调度会商机制,组织相关部门专题研究,还邀请村民代表参会建言,共同敲定解决方案。很快,乡党委申请的10.64万元资金到位,38盏太阳能路灯陆续安装完毕,惠及300余名师生和周边群众。

花溪乡聚焦长效常态治理,建立问题解决、督促指导、调度会商、激励问责机制,形成“收集—决策—执行—反馈—监督”的闭环体系,“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刘忠应介绍,通过问题解决机制提升服务质效,靠督促指导机制压实各方责任,用调度会商机制破解跨部门难题,以激励问责机制营造干事氛围。今年以来,全乡共收集办理群众诉求75条,已办结71条。从照亮夜路的路灯到化解纠纷的调解,一个个民生难题的解决,让基层治理的温度直抵民心,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翟培声

编辑 汪瑞梁

二审 谢朝政

三审 李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