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求是网评论员:城市更新,更新什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9 09:39:00    

  “城,所以盛民也。”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载体,始终处于动态演进的进程之中。自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城市更新”以来,我国城市更新行动持续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从国际经验和城市发展规律来看,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以存量提升为主的新阶段,城市更新成为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升人民居住品质的必然选择。

  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强调,“促进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文脉赓续、品质提升,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城市更新不仅是城市空间的再造,更是城市功能的重塑、生活品质的跃升和历史文化的传承。

  城市是有机生命体,其更新一头连着历史,一头连着未来。城市更新首先要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在保护传承中焕新。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体的重要部分。城市更新不是“建新”,不是大拆大建,要坚持保护第一、应保尽保、以用促保,在城市更新全过程、各环节加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大拆大建、拆古建新、拆真建假带来的伤害是不可逆转的。对文物古迹一拆了之的“建设性破坏”要不得,而对之过度开发利用的“开发性破坏”亦不可取。对历史文化遗产要有尊崇之心、珍爱之情,真正树立起保护意识。严格落实“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保护好独特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名木古树、建筑风貌和场所文化。对历史文化街区和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保护性修缮,“修旧如旧”,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保留其物质形态和历史信息,延续其承载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记忆。

  在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中推进城市更新,要特别注重因地制宜,凸显地域特色。不同城市有不同的资源禀赋、文化底蕴,切忌照搬照抄,搞成“千城一面”、“千镇一面”。要把居民生活、城市经济与文化遗产保护统筹起来考量,着力护文脉、惠民生、补短板、促发展。遵循“先体检、后更新,无体检、不更新”原则,找准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更新的点位,精准施策,避免简单化地仿古重建或将其完全变成千篇一律的旅游商品街。不能一味追求人流人气、商业利益,要兼顾居民的生活节奏和街区的整体气质。通过“微改造”、“有机更新”等方式,在保留历史肌理的基础上植入新功能。注重培育发展当地的非遗技艺、民俗活动、特色美食等文旅经济,让空间更新与文化活态传承相辅相成,在存量空间中创造增量价值。

  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更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城市更新就是要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解决各类影响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城市病”。建设宜居城市,要稳妥推进危险住房改造、城镇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改造、城中村改造,完善城市功能,修复城市生态系统,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提高城市的宜居性、美观度和生态环境质量。韧性城市强调城市在面对自然和社会外在冲击时保持抗压、存续、适应和保障城市生命线的能力,要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物联网感知设备的部署与联网监测,增强城市风险防控和治理能力。智慧城市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城市新形态,要积极推进“技术赋能空间”,构建城市“感知神经”,不断推动城市生产生活和社会治理的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概言之,要着力通过城市更新,让城市散发人文魅力的同时,日益美丽宜居、安全韧性、绿色智能,成为人们高品质生活的空间。

  城市更新关乎城市肌理、文化传承与民生福祉,不仅是对物理空间的重塑,更是对城市精神与人文价值的深度挖掘与再创造。唯有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稳妥有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城市发展才能真正迈向高质量、可持续的未来。

  (编辑:陈有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