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3 07:04:00
在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现代化调试车间,一台新能源机车车头旁,一个身着米白色工装的身影正俯身观察着仪表盘,手指轻触电路板,眼神如鹰隼般锐利——他就是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机车电工、被誉为“机车神医”的调试专家张如意。此时,他正带领团队为即将投入煤矿、冶金等领域的新能源机车进行最后调试。
2000年,18岁的张如意怀揣着对机车的痴迷,从大连机车技校毕业,随后进入中车大连公司。面对真正的火车头,他才发现一台机车竟如此复杂——电气系统犹如精密的“人体神经网络”,数万条电路在不足1平方米的电路板上“盘根错节”,任何一个细微差错都可能导致整体“瘫痪”。
“第一次独立调试时,我连图纸上的符号都认不全。”张如意回忆道。为了突破技术瓶颈,他白天跟着师傅爬机车、记参数,夜晚在宿舍挑灯翻阅资料,连吃饭时都盯着笔记本上的电路图。
2003年,公司承接和谐D3系列首台机车调试任务,面对国际顶尖技术,张如意连续三个月泡在车间,将3000页设计图纸逐页拆解,整理出12本笔记。一次深夜调试中,他发现风笛电磁阀存在设计缺陷,提出改进方案后,机车故障率下降了70%。这一战,让他从“学徒”蜕变为“技术尖兵”。
2021年10月16日,一列红蓝白三色涂装的流线型动车组抵达中老铁路老挝万象站。在此之前,张如意深度参与了该动车组的调试工作。当时机车调试工期紧张,工艺要求严格,他拿着设计图纸,在较短时间内了解车辆性能和各项工作原理,全程跟踪记录机车数据,发现并整改30余项问题。
研制新能源机车是中车大连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的重要举措,张如意全程参与新能源机车的调试,在研发中积累丰富的调试经验。调试过程中,他通过理论推断、微机检测和大数据分析,解决了动力电池单体电压不均衡、BMS(电池管理系统)故障、驱动电机绕组短路故障等20余项“卡脖子”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直接提升了新能源机车的性能,加速推动“绿色化、数智化”机车产品的推广应用。
张如意始终耐心教导徒弟,把自己在机车调试上的绝招诀窍倾囊相授。“师傅的技术水平让我们很佩服,他经常跟我们说,工作要细心,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来不得半点马虎。”张如意的徒弟刘国辉说道。
这些年,张如意培养了40多名徒弟,其中包括5名高级技师和12名技师,成为公司的优秀人才和技术骨干。他还带领团队积极聚焦企业数字化转型、产品迭代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培育,成功开展多项重点车型的创新研究与应用,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成果,荣获专利40项、取得科技成果69项、发表论文30篇、提炼先进操作法10项,培养出6名中国中车核心高技能人才。
4月28日,张如意走进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接受“全国劳动模范”的表彰。“每当在铁路线上看到我调试过的机车,心里就会特别自豪,为国家发展添砖加瓦,实现技能报国,这就是我毕生的追求。”张如意自豪地说。
(辽宁日报记者 王荣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