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5 08:11:00
峡谷平湖跃鱼群 盐碱地里唱渔歌
新疆:“水产大省”养成记
新疆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区域,被人们称为“离海最远的地方”。近些年,新疆综合利用水资源,通过科技创新,在峡谷和盐碱地里发展水产养殖,并因此冲上网络热搜榜。
近日,记者走访新疆河湖、水库、滩涂和盐碱地,探访新疆水产故事。
三文鱼跃出天山
清晨,微风拂过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温泉水库,泛起粼粼波光。这里的三文鱼养殖加工基地,布满了直径51米、深度25米的抗风浪网箱,这就是三文鱼的家,宽敞、环保还很智能:可以收集废弃物、自动化投喂,还具有半封闭循环水系统。
尼勒克县地处天山深处喀什河上游,拥有丰富的冰川雪融水资源,这里的水质清澈、溶解氧丰富,且常年水温保持在8—13摄氏度,非常适合冷水鱼类的生长繁育。
新疆天蕴有机农业有限公司2014年在尼勒克县探索三文鱼生态养殖。如今,该公司先后在伊犁州的尼勒克县温泉水库、吉林台水库和巩留县恰甫其海水库建成3个养殖加工基地,养殖水面14.7万亩,年产能1.2万吨,形成集苗种繁育、智慧养殖、科技研发及文化体验、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正赶上捕捞,工人们按下吸鱼泵按钮,巨大的管道里,一条条三文鱼正在从网箱里被吸上来,这是为了保证鱼体不受损伤,最大程度地保证鱼的品质。三文鱼被输送到冷却装置里,体温降到5摄氏度以下后,被装进布满冰块的箱子里,之后快速运往加工厂,通过自动化生产线,加工成市场需要的多种三文鱼产品。
“为了保证三文鱼的新鲜,我们每天按照订单捕捞。最近一段时间,是巩留县养殖加工基地的捕捞季,几乎天天有订单!”该公司董事、副总经理丁娅瑛告诉记者。
目前,该公司三文鱼深加工产品分为鲜切、速冻和预调理三大类,还推出了三文鱼胶原蛋白肽饮、三文鱼肽压片糖果等延伸产品。
随着三文鱼品牌影响力的扩大,尼勒克县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特别是通过旅游与渔业的结合,打造了休闲、观光、娱乐一条街,为当地群众发展第三产业带来了更多选择。
与“塞外江南”伊犁不同,“火洲”吐鲁番烈日炎炎。虽然地表温度高,但地下却藏着丰富的冷泉水,非常适合三文鱼养殖。“我们利用天山雪水,在‘中国热极’吐鲁番成功实现三文鱼规模化养殖。”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二二一团六连,大河泉冷水鱼公司养殖场场长张新介绍,采用先进的陆基过水养殖技术,即使是炎热的夏季,水温也能稳定控制在19摄氏度以下。
该养殖场建有52个标准化鱼池,水体总量达2万立方米,设计年产能500吨,预计今年产量可达350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张明义介绍,2024年疆内三文鱼加工产量超过5000吨,目前,新疆三文鱼已跃出天山,实现国内一、二线城市产品销售全覆盖,还销往东南亚、欧洲、中东等地,并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淡水湖中捕鱼忙
几十名渔民站在渔船上喊着号子,将巨大的渔网从湖中缓缓拉出,鲜鱼欢腾跳跃……6月21日,位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境内的博斯腾湖在休渔100多天后,迎来开湖捕鱼,当天第一网捕鱼超8吨。
博斯腾湖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北缘,距离海洋十分遥远,湖泊面积1600多平方千米,是新疆面积最大的湖泊。
博斯腾湖盛产各种淡水鱼,是新疆乃至西北地区最大的渔业生产基地,也是中国最大的有机鱼生产水域。也因如此,每年的冬捕节和夏季开湖,成了当地重要的旅游季。
为实现博斯腾湖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从1989年开始,博湖县连续实施博斯腾湖禁渔期制度,通过实施禁渔期专项治理、人工增殖放流、渔业法律法规宣传等措施,使博斯腾湖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此外,当地还通过“人放天养”的生态养殖模式,在博斯腾湖养殖螃蟹,每年9月左右,这里的螃蟹远销上海、浙江、广东、江苏等地。
据介绍,博斯腾湖内有草鱼、鲢鱼、鲤鱼、池沼公鱼等32种鱼类及青虾、河蚌等多种水产品,去年博斯腾湖渔业产量达5300吨,今年当地加大了增殖放流力度,渔业产量预计将超过6000吨。
乌伦古湖骆驼脖子捕捞点,渔船迎着晨曦从码头驶向指定捕捞区域。随着池沼公鱼进入浅水区活动,福海县于5月正式进入2025年池沼公鱼捕捞季,乌伦古湖迎来特色渔业生产黄金期。5月9日,在鱼把头张福庆的带领下,渔民们经过6个小时的下网、围网、收网等劳作,捕捞池沼公鱼3000余公斤。“今年我们采取管控式捕捞,规定每天的捕捞量。并把捕捞上来的池沼公鱼和其他鱼类进行仔细分离,将其他鱼苗放归,保护乌伦古湖渔业资源。”张福庆说。
福海县今年共设8个池沼公鱼捕捞点,4支捕捞队、164条渔船、200余名渔民参与捕捞作业,预计年产量超2500吨。
数百公里外的赛里木湖,因盛产高白鲑,成为中国知名的冷水鱼养殖基地。1998年,当地从俄罗斯引进高白鲑卵,并且建成了冷水鱼繁育基地,交由养殖场人工孵化,成功培育出60多万尾高白鲑鱼苗,这是被投放到赛里木湖的第一批高白鲑。如今,赛里木湖渔业已形成了鱼苗孵化、放流捕捞、加工、餐饮等完整产业链,每个环节都在产生收益。
盐碱水里养鱼虾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十四团天鹅湖,阿拉尔市优先乡村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欧阳海花撒下一把鱼食,水面的平静瞬间被打破,罗非鱼、加州鲈、鲫鱼等争先恐后地跃出水面抢食。
站在湖边往四周看,一百多米处就是沙丘、胡杨——这里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天鹅湖沿塔里木河南岸灌区排碱渠自然衍生,水质属于盐碱水,之前盐碱水多被废弃。
为有效利用盐碱地资源,严防土地荒漠化,塔里木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宋勇带领团队开始研究新疆的盐碱水资源,开启“弃水—养殖—治沙灌溉”新模式,为天鹅湖水产养殖提供技术支持,开启了沙漠边缘的水产养殖之路。
“去年全年收益达到20多万元,今年预计收益变化不会太大。”欧阳海花说。
宋勇介绍,对于天鹅湖来说,进行渔业养殖最大的问题是水位不稳定,水位过低的时候鱼苗会死亡。当地在天鹅湖边和排灌渠之间建了一条引水渠,在水位降低的时候向天鹅湖补水,解决水域的蓄水问题。
“利用现有的条件进行养殖,增加水域的生态多样性,还是以保护环境为主。我们考虑的主要问题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养’,而要做到鱼和整个水域生态的和谐发展,投放的鱼苗密度也不会太大,就是‘以鱼养水’。”宋勇说,进行渔业养殖之后,天鹅湖水域的鸟类种群明显增加,越来越多野生鸟类选择到此栖息。
十四团是盐碱水淡化与盐碱地综合利用相结合的重点区,通过研发和熟化盐碱水质综合改良调控、耐盐碱新对象筛选及驯养等共性技术,打通了盐碱水养殖的技术壁垒,现有养殖企业及合作社8家,养殖水域达1500余亩,已投放南美白对虾1515万尾、金刚虾360万尾、支鱼180万尾、青蟹15.6万只、河蟹37万只、鲈鱼50万尾、其他鱼类3万尾,预计年产值达3000万元以上。
一组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新疆(含兵团)宜渔水域滩涂面积4600余万亩,2024年,新疆水产品产量19.25万吨,同比增长4.63%,水产养殖已成为新疆渔业主产区的富民产业。
“新疆渔业的发展潜力正在逐步释放。”张明义说,这几年,在自治区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的辐射带动下,新疆特有土著经济鱼类开发利用成效显著提升,白斑狗鱼、河鲈、梭鲈等鱼种人工繁殖取得较大进展,并已向全国十余个省份推广。赛里木湖高白鲑等以纯天然、无污染的有机品牌享誉区内外,形成苗种繁育、标准化生产、精深加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记者 李亚楠)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