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6 00:38:00
【来源:百观新闻】
暮色四合,东关街巷的烟火气与霓虹交织升腾。天意牛味馆里,当尹天玉将牛骨汤端上餐桌,蒸汽弥漫间,贵州的山岚与江南的烟雨完成了一场味觉的融合。这位从贵州大山深处走出来的汉子,或许未曾预见,这锅融合了黔地鲜麻与江南清雅的汤底,会成为他跨越山海、扎根异乡的“通关密钥”。12载光阴,他用一锅汤,熬煮出一道横跨2000公里的“舌尖传奇”。
背井离乡:从流水线到“舌尖上的冒险”
2004年,28岁的尹天玉携妻子离开贵州故土,成为上虞一家企业的普通工人。流水线的安稳,终究按捺不住他骨子里的“不安分”。机器的轰鸣声中,故乡山涧旁木柴灶上“咕嘟”翻滚的牛骨酸汤、野山椒蒸腾的浓烈香气,总是不经意闯入心间——那是刻进DNA的味觉乡愁。“那时候总觉得,老家的牛肉火锅要是能在这里扎根,说不定能闯出点名堂。”回忆起最初的念头,尹天玉的眼里仍闪烁着光。
2012年,揣着8年攒下的5万元血汗钱与东拼西凑的10万元借款,尹天玉在蒿庄租下200平米的店面,开启了第一次“冒险”。为了获取优质牛肉,他几乎每月往返贵州与上虞,和老乡拼车运输土黄牛;没有专业厨师的加持,他就和妻子包揽了从采购到烹饪的所有工序;不懂江浙口味,就边开店边摸索——凌晨5点去菜市场挑配菜,深夜守在灶台前调试汤底。“那时是真穷,连杀牛都得现学。”他笑着说,语气里藏着几分苦涩。
破茧成蝶:四年“熬”出一锅好汤
成功,从来不是偶然的馈赠,而是将心血与光阴一寸寸“熬”进事业的执着。贵州火锅的“重麻重辣”甫一登场,便遭遇了江南食客的“水土不服”,皱眉、摇头,甚至浅尝辄止的反馈,如同一盆冷水,瞬间浇熄了开业的喜悦。
为了调出“既不失黔魂,又契合浙胃”的汤底,尹天玉踏上了漫长的“味觉实验”征程。从2012年到2016年,他几乎把每一份辛苦赚来的盈利,都义无反顾地“抵押”给了那锅不断翻滚、调试的汤底。为了摸清本地人口味,他逢客必问,从辣度、咸度到牛肉熟度,食客们随口的一句评价,都被他如获至宝般记录在案,泛着油光的笔记本写满了好几本,密密麻麻的字迹里,全是对味道的偏执。
四载寒暑,1460多个日夜的反复雕琢。这锅汤里,熬进去的不仅是精选的牛骨与香料,更是他无数个凌晨挑选食材的星光、灶台前通宵调试的疲惫、面对质疑时的自我怀疑,以及那份近乎偏执的坚持。2016年,带着改良后的汤底,尹天玉将店面迁至东关。此时的他,已负债20余万元,却依然坚信“好味道不会被辜负”。当第一锅融合了贵州麻香与江南清鲜的锅底被端上东关新店的餐桌,客人咂着嘴感叹:“这口肉,真鲜!”那一刻,这个在异乡漂泊的汉子,仿佛听见了根系扎进土壤的声响。
舌尖上的“倔强”:“本地化”的正确打开方式
尹天玉敏锐观察到,本地顾客习惯将牛肉久炖至软烂才食用,认为“煮透方安心”。然而,这种吃法却让土黄牛特有的鲜嫩口感荡然无存。“家乡牛肉讲究‘三上三下’,七成熟时松脆香嫩,才是本味。”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定主动引导顾客尝试新吃法。
“起初推荐涮肉时,不少人直摇头。”面对质疑,尹天玉没有退缩——他亲自带着牛肉走到餐桌边,为顾客亲自示范涮烫技巧。从抗拒到试探,再到点赞推荐,当顾客发现涮烫后的牛肉入口鲜嫩多汁,只需蘸上简单酱料就让人回味无穷时,越来越多客人开始接受这种“新奇”的吃法,甚至主动带朋友来体验,笑称“尹老板教会了我吃牛肉的‘正确打开方式’”。
尹天玉意识到,所谓“本地化”不是一味迎合,而是在保留特色的基础上,用耐心和专业架起沟通的桥梁。正如他调试了四年的汤底——不再是纯粹的贵州酸汤,却在麻鲜与清淡之间找到了微妙的平衡,让异乡食客尝出了“他乡的温度”。
守正出奇:从夫妻店到“火锅小帝国”
东关店的成功,为尹天玉打开了更广阔的天地。2022年,他在城西开出分店,引入专业管理团队,打造“海底捞式”的舒适环境与服务体验,实现从食材采购到服务流程的标准化运作。如今,每逢旺季两家店日均接待食客超200人次,“天意牛味馆”成了本地人提起牛肉火锅时的“首选”。
谈及成功秘诀,尹天玉反复强调两个词:“坚持”与“变通”。为了保证食材品质,他与贵州老家牛场建立专属供应链,实现土黄牛“从牧场到餐桌”的直供;为了应对夏季火锅淡季,他给空调系统加装负离子发生器,让食客在38℃天也能痛快涮肉。
更让人动容的是,在自己富起来的同时,他还帮着12个老乡在绍兴开出8家火锅店,以“传帮带”的形式,手把手教他们如何选牛、熬汤、待客,让贵州味道在江南深深扎根。“我想让更多人知道,贵州不只有酸汤鱼,还有会在舌尖‘跳舞’的鲜牛肉。”尹天玉的笑容里满是自豪。
如今的尹天玉,早已褪去当年灶台前“学徒工”的青涩。夜深人静,他习惯坐在店门一隅,看着食客围炉欢聚、大快朵颐。此情此景,常让他想起老家山坡上悠然吃草的土黄牛,想起创业之初妻子那句朴素的鼓励:“失败了,大不了再去打工。”
“创业就像熬牛骨汤,得用贵州的坚韧,去炖江南的通达。”他说,“等孩子们长大了,若想接这锅汤,我就教他们守好食材的本味;若想闯新天地,我就给他们备好闯荡的盘缠。”
从蒿庄的简陋小店到东关的金字招牌,尹天玉用一锅牛肉火锅,熬煮着异乡人的味觉乡愁,熬出了创业者的执着坚守,就像老店门口的老榕树,把根扎进他乡的土壤,却让枝叶向着故乡的方向生长——这或许就是创业者最朴素的浪漫:用味道连接山海,以匠心丈量天地。
来源:上虞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朱克斐 通讯员 韩莹
编辑:朱雪非
责编:龚洁颖
终审:章海宁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