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土城子遗址公园 | 探寻盛乐历史文化的深厚历史渊源,还得从这本书说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19:15:00    

土城子遗址公园

和林格尔盛乐历史文化有着悠远深厚的内涵,其中不可或缺的是古代先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献。如果说到和林格尔地区北魏盛乐时代的历史记载,就不得不提到《魏书》。


《魏书》是二十四史之一,是北朝北齐人魏收等人所著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魏书》中记载了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北魏王朝的历史。共114卷,其中本纪12卷,列传92卷,志10卷。因有些本纪、列传和志篇幅过长,又分为若干子卷,实共130卷(司马迁《史记》也是共130篇)。《魏书》记述了中国北方鲜卑族拓跋部从四世纪末叶至六世纪中叶(即北魏道武帝至东魏孝静帝)的历史,内容涉及到它的发展兴盛、统一北方、实现封建化和门阀化的过程,以及北魏、东魏与南朝宋、齐、梁三朝关系的历史,阐述了中国历史是由多民族共同缔造的这一客观事实。


《魏书》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也是它的重要性之所在,即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历代“正史”中第一部专记少数民族政权史事的宏篇巨著。《魏书》不仅是西晋末年之后中国北方各少数民族历史进程的生动记录,也是这一时期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总结。《魏书》中鲜明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对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魏书》创设《序纪》,通过叙述拓跋氏族属源流,从血统上把拓跋氏融入中华民族,有利于从文化上认祖归宗。



《魏书》开篇的《序纪》,是12篇帝纪的引言,也是全书的总纲,通过叙述拓跋氏的族属源流,从血统上把拓跋氏融入中华民族,从文化上认祖归宗,并以此论证北魏政权在中国历史发展序列中的正统地位。《魏书·序纪》开篇说:“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序纪》明确表示鲜卑族祖先是黄帝正妃嫘祖所生的第二个儿子昌意之子,因为昌意封地在北方,封地内有大鲜卑山,所以因之名号为鲜卑。鲜卑与汉人都是黄帝的子孙后代,二者区别仅在于居住地的不同,这就从族源上表明汉族与鲜卑族都是黄帝的后裔,都可以华夏族的身份承继中国历史发展的统序。《序纪》通过叙说拓跋氏是黄帝子孙而实现认祖归宗,把拓跋氏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为多民族国家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奠定了理论基础。


《序纪》中记载拓跋氏的先祖拓跋力微率领部众迁移到“定襄之盛乐”,也就是现在的和林格尔地区,“始祖神元皇帝讳力微立。生而英睿……三十九年,迁于定襄之盛乐”这是《魏书》中首次出现盛乐这一地名。公元398年拓跋珪称帝,开启了封建帝制,北魏盛乐时代走向鼎盛的。盛乐从拓跋力微以来,有15位拓跋部的首领在此即位,另外代国的7位代王中,有6位代王以盛乐为都。拓跋部定都盛乐以来,由拓跋猗卢、拓跋翳槐、拓跋拓跋什翼犍分别在公元313年、公元337年、公元341年三次建筑盛乐新城。公元398年秋,魏王拓跋珪登基称帝。这时,盛乐不仅仅是西部大人之都、大单于之都、代王之都,而且是北魏之皇都,盛乐本土成为名副其实的帝王之乡。拓跋珪驰驱阴山南北和大漠东西,征伐四方,北部疆域恢复到西部大人时所统领的范围,阴山以南占领了河套黄河以南朔方的河南之地,收复了桓穆时期西晋割让的句注、陉岭以北的土地。拓跋珪大破库莫奚、解如部、高车、匈奴别部、柔然等部族,获得大量土地人口。到公元398年挺进中原之前,经推算北魏人口已达二百万。

《魏书》十二本纪目录

卷次

目次

题目

卷中人物(括号人物为附传)

卷1

本纪第一

拓跋毛、拓跋贷、拓跋观、拓跋楼、拓跋越、

拓跋推寅、拓跋利、拓跋俟、拓跋肆、拓跋机、拓跋盖、拓跋侩、拓跋邻、拓跋诘汾、拓跋力微、拓跋沙漠汗、拓跋悉鹿、拓跋绰、拓跋弗、拓跋禄官、拓跋猗迤、拓跋猗卢、拓跋普根、拓跋始生、拓跋郁律、拓跋贺傉、拓跋纥那、拓跋翳槐、拓跋什翼犍

卷2

本纪第二

太祖道武帝

拓跋珪

卷3

本纪第三

太宗明元帝(补)

拓跋嗣

卷4

本纪第四

世祖太武帝・恭宗景穆帝

拓跋焘、拓跋晃

卷5

本纪第五

高宗文成帝

拓跋濬

卷6

本纪第六

显祖献文帝

拓跋弘

卷7

本纪第七

高祖孝文帝

元宏

卷8

本纪第八

世宗宣武帝

元恪

卷9

本纪第九

肃宗孝明帝

元诩

卷10

本纪第十

敬宗孝庄帝

元子攸

卷11

本纪第十一

前废帝・后废帝・出帝

元恭、元朗、元修

卷12

本纪第十二

东魏孝静帝(补) [1]

元善见




丨来源:和林格尔县融媒体中心(陈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