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让村庄成为历史文化“见证人”!遂宁乡村博物馆在田地间搭起古今“对话舞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7 14:35:00    

从金石里触摸汉唐温度,到沼气中解锁能源革命......当博物馆从城市蔓延至乡村,遂宁的田地间搭建起一座座带有“泥土气息”的古今“对话舞台”。如何让博物馆走近生活?又如何让村民在家门口触摸世界?近日,记者走进乡村博物馆,一探历史文化印迹。

村博里藏着怎样的“天地”?

“步行3、5分钟,孩子们就能在乡村里探索古今文明。”这是大英县天保中学教师邓仁义带领学生此行的原因。这座由原宝丰寺改造而成的金石书画博物馆,是天保镇继农耕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建成后的“第三馆”。其建筑外观上保留了传统榫卯建筑工艺,馆内陈列着名人字画、近现代创新画作以及金石篆刻、扇面小品等各类藏品600余件,其中1组由108幅龙字组成的特色藏品更是曾漂洋过海赴洛杉矶展出。

大英县天保中学学生们参观金石书画博物馆。

在熟悉的街巷与历史文明同频,是一种难得的幸福。

大英县天保中学学生唐睿雪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幅书法,一撇一捺尽显魅力。希望以后自己能保护好、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安居区海龙凯歌农文旅园区,11口保存完好的沼气池正在讲述另一段历史过往。1970年,遂宁安居区常理镇海龙村人在缺煤少柴的困境中打出了海龙村第一口沼气池。如今,到此的游客仍能透过腾起的蓝焰,看到半个世纪前那簇改变海龙村人命运的星火。

市民游客参观沼气陈列馆。

以沼气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为内涵,如今的海龙村创新研学旅行、农事体验、乡村培训三位一体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让不少在外务工多年的村民们看到了归乡发展的盼头。“以前我们在外奔波,现在在家摆摊就有可观收入,还是自己的家乡好。”海龙村村民李凤云说。

海龙村村民李凤云回乡摆摊。

谁在唤醒沉睡的历史记忆?

乡村博物馆的建设不是纯文旅地标的打造,而是要解决——“文化怎么活,村民怎么富”两道难题。

“归乡寺是大英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三馆之一的民俗博物馆成功将崖壁上的石刻文物保护起来,让老物件们有了‘归宿’。”大英县天保镇党委委员、宣统委员胡雪艳说,农耕博物馆立足天保镇自身文化特色,成为乡村文化振兴与闲置资产盘活利用的成功典范。如今,通过租赁闲置学校、寺庙,大英县天保镇已形成“文化保护—资产盘活—民生改善”的良好局面。

政策带动的辐射效益不止于此。眼下,天保镇正探索将三大博物馆与省级文保单位戴氏祠、木鱼新村田园综合体联合,打造出“一亩田、一座馆、一堂课”的研学线路。此外,还聘请大英县文物管理所原所长、汉陶博物馆原馆长,中国文物学会理事,中国盐业文物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蒋铭先生驻点指导,助力提升博物馆专业水平。

如何让乡村博物馆“走出”遂宁?

作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FAO沼气技术研究培训参考中心国际培训基地、农业农村部沼气科学研究所凯歌沼气学院,先后荣获30余项中省荣誉的安居区海龙凯歌农文旅园区已实现年接待游客破百万、旅游收入超2.92亿元,同时,提供就业岗位400余个,带动老百姓就业创业600余人……海龙凯歌能否将流量变“留量”?答案就在园区内——

海龙宝宝系列文创产品。

在沼气陈列馆旁,乡村咖啡馆正飘着豆香;非遗工艺坊里,省级灵广竹编、观音绣能一览遂宁底蕴;国家航天预种中心太空蔬菜一站式“太空特产”购物带来连串惊喜,以蓝色火焰为形象的“海龙宝宝”系列文创产品深受市民游客喜爱……海龙凯歌运营部部长陈海英告诉记者,当下,海龙凯歌农文旅园区以特色美景、特色产品、特色活动等“博物馆+”模式,实现“中国沼气能源革命第一村”IP走出遂宁。

近年来,遂宁的乡村振兴在“保护”与“发展”中生长,乡村博物馆群将文化传承的根系深植“土壤”,让振兴图景沿着历史根脉伸向远方。

(李谨益 赵浩程 全媒体记者 杜鹃 李杰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