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2 15:47:00
(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齐荣)暮色中,崆峒古镇非遗一条街被亮起的宫灯染成了暖金色。7月20日晚,平凉戏曲博物馆“平凉市千场文化惠民演出”的舞台上,相声演员一袭藏青大褂亮相,一句接地气的自嘲“长得就跟本地水土没养够似的”,瞬间点燃满堂笑声与掌声。轻松诙谐的包袱此起彼伏,观众席化作一片欢乐的海洋,为这漫长而丰富的一天增添了一抹轻松亮色。
当日文化盛宴的序幕,实则于清晨已开启。上午10时,当“崆峒杯”全国传统武术邀请赛暨2025崆峒武术大会文旅宣传推介活动文艺展演环节的刀剑铮鸣在定北广场回荡时,仅一街之隔的平凉戏曲博物馆“沉浸式演出区”里,一声苍劲质朴的唱腔穿透雕花木窗。来自崇信县的弦子腔非遗传承人携团队登场,《香山寺还愿》《八仙拜寿》等经典曲目率先承接了汹涌的人潮。熟悉的老观众闭目轻和,远方来的游客高举手机——这种源自农闲时节的陇东腔调,以通俗唱词与质朴情感浸润人心。“这不仅是一次艺术展示,更是一次文化寻根。”西安游客张凯感慨道,原生态的唱腔仿佛将他带回了几十年前的乡村戏台。
上午弦子腔余音未散,午后惠民舞台锣鼓再起。秦腔折子戏、崆峒笑谈、皮影戏等接连上演,百余位演员轮番登场,演出内容涵盖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既有传统经典,也有创新改编。精心安排的演出间隔既保证了观赏的连贯体验,也为游客规划行程留出了从容空间。
从早10点至晚9点,平凉戏曲博物馆俨然成为一座流动的艺术殿堂。馆内时光仿佛在戏服的流光溢彩与皮影的古老剪影中放缓了脚步。清代宫廷戏服针脚细密,祥云瑞兽纹样华美,静静诉说着昔日风华;与之辉映的清代皮影,线条古拙生动,历经岁月依然灵动。清康熙五十四年庆德堂手抄孤本《游龟山》,泛黄的纸页承载着数百年戏曲记忆。年轻游客在VR戏服试穿设备前兴致勃勃,指尖轻点,清代蟒袍瞬间“穿戴”上身;皮影体验区,孩子们的笑声与手中舞动的影人交织。一位姑娘身着馆内仿古戏服,对镜细细描摹眉眼,同伴的手机定格下这“穿越”瞬间。
据了解,历经半年全面扩建提升,平凉戏曲博物馆于今年夏天盛装亮相。馆舍面积由1036平方米扩展至2566平方米,6000余件清代以来的戏服、皮影、木偶、文献等珍贵藏品得以系统呈现。新馆打造出由“戏曲展区”“皮影展区”和“表演区”构成的“一馆三区”格局,集展览、体验、表演与培训功能于一体。
平凉戏曲博物馆负责人蒲虎勤介绍,依托“一团一班一馆”运营体系,该馆突破了传统展陈模式,构建起“静态展陈”与“动态体验”相融的双重空间。在“百姓大舞台”,游客既能欣赏专业院团的戏曲名段,也可亲手绘制脸谱、操纵皮影,甚至穿上戏服品味“台上一分钟”的独特韵味。
据统计,活动当日进入该戏曲博物馆参观及观看非遗演艺的人流量突破10000人次。许多游客表示,这是首次在古镇内邂逅如此系统丰富的非遗曲艺盛宴。“不仅能听戏,还能了解背后的文化根脉,这样的旅程才有深度。”陕西大学生游客程欣的话语,道出了这场文旅融合实践的核心价值。
“今天馆内的人流量抵得上平时一个月。”嗓音微哑却难掩激动的蒲虎勤坦言。作为活动主要组织者,他亦亲身参与了武术大会开幕式中戏曲元素的精彩呈现。谈及支撑四年、每年参与“平凉市千场文化惠民演出”活动的动力,他目光坚定:“是骨子里对戏曲的挚爱,是传承这门艺术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武术大会带来的单日人潮远超预期,让他更深切感受到传统艺术蓬勃的生命力。“如今馆内天天有展览,周周有戏看。本次大会持续7天,期待通过这个窗口,让戏曲助推崆峒武术进一步传播,让平凉深厚的文化积淀被更多人所了解。”蒲虎勤说,“这正是我们持续深耕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