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1 17:26:00
“中国・内蒙古记忆”纪实图片展连日来持续引发关注,一批又一批观众走进展馆,在黑白老照片与鲜活的AI影像间驻足流连。内蒙古老摄影家协会会长刘永生观展后,内心激荡着难以平复的波澜。他说,此次展览的照片,都出自内蒙古日报社的摄影记者和知名摄影家之手,他们用镜头定格历史瞬间、传递民族团结、见证发展征程,为内蒙古的文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刘永生在老照片前驻足。
“这个展览太有意义了!”刘永生在展厅中边走边看,不时停下脚步细细端详。在他看来,展览最打动人的是那份厚重的历史感——从各个盟市旗县的风貌定格,到城市地标、生活场景的细节呈现,“就像一本立体的历史书,全方位勾勒出内蒙古的发展脉络”。
展览中融入的现代科技元素更是让他眼前一亮:“AI技术赋能老照片‘动起来’,这种创新让静态的历史影像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作为一名老摄影家,他深知这些老照片的价值:“对我们这代人来说,每一张都藏着回忆,看着格外亲切;对年轻人而言,这是了解过去的窗口,没有对比,就难以体会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站在呼和浩特博物院的老照片前,刘永生驻足良久。“1965年我到呼和浩特时,这里就是这个样子。”他指着照片中熟悉的场景,再扫码看到“延伸阅读”后更是感叹,“这个展览用心啦!”
老照片《“五一大会”礼堂——内蒙古自治区的“襁褓”》《别看楼房小 资格真叫老》,也让他感慨万千:“这些影像太珍贵了,虽然没有现代摄影的精致,却带着最真实的历史体温。”
这份对影像的珍视,源于刘永生与摄影、与时代同行的深厚缘分。2006年,从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岗位退休后,军旅出身的他在战友鼓励下,牵头组建了老年摄影家协会。这支最初仅有24人的队伍,历经近20年发展,已壮大为拥有500余名成员的“大家庭”,并更名为内蒙古老摄影家协会。
“我们是个充满活力的团体!”刘永生笑着说。尽管协会成员平均年龄70岁左右,80岁以上的摄影家占比达20%,但大家对摄影的热情丝毫不减。这支“银发摄影队”怀揣着对家乡的热爱,用镜头定格内蒙古四季的流转,记录城市乡村的变迁,捕捉生活里的烟火气。从牧区的新帐篷到城市的新地标从老一辈的坚守到年轻人的创新,他们的作品串联起内蒙古发展的生动轨迹,为社会贡献了满满的正能量。
“摄影不是简单的拍照,是用镜头写史。”刘永生的这句话,道出了协会成员的共同追求。他们用脚步丈量内蒙古的每一寸土地,用快门留住时代的每一个瞬间,正如这次“中国・内蒙古记忆”展览所传递的理念——影像不仅是记忆的载体,更是北疆文化的传承。
“新闻媒体和我们摄影人,都有责任记录历史、传播真善美。”刘永生的话语里,藏着对摄影社会功能的深刻理解。他呼吁能有更多类似的展览走进公众视野,“让大家看到过去、读懂现在、憧憬未来,这种发展变化带来的震撼,是最生动的教育。”
在他看来,内蒙古老摄影家协会的使命与“中国・内蒙古记忆”纪实图片展举办的初衷高度契合。“我们会继续拍下去。”刘永生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拍草原的生态之变,拍家乡的发展之美,让更多人通过我们的镜头,感受内蒙古腾飞的力量。”(来源:草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