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6 11:02:00
在赤壁市北大门的中伙铺镇董家岭村,351国道穿村而过,7400亩林地郁郁葱葱,3700亩绿茶基地清香四溢。自赤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驻村工作队进驻以来,这里的稻田更丰茂、道路更通畅、村民笑容更灿烂。工作队以“五天四夜”驻村制度为铁律,扎根这片9.6平方公里的土地,在产业兴农、基础提质、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等方面深耕细作,让这个曾经的重点脱贫村蜕变为乡村振兴示范村。
产业兴农:立足资源禀赋,铺就增收之路
董家岭村耕地、林地资源丰富,工作队因地制宜,将传统农业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不能让好山好水只长野草,要让土地生金、山林淌银。”第一书记但亚民常说。
在茶叶产业升级上,工作队打出“基地+加工厂”组合拳。村里原有3700亩绿茶基地,但缺乏深加工能力,村民只能卖鲜叶。工作队多次赴外地考察,申报茶叶加工厂项目,目前已完成立项。同时引入技术团队改良品种,指导茶农科学种植,2024年茶叶产值同比提升23%。11组村民谭松泉家有50余亩茶园,在工作队帮助下加入合作社,“以前鲜叶一斤卖20块,现在合作社统一加工包装,一斤能卖到150块,一年多赚6万多。”
光伏产业成为稳定收益源。工作队协调建成94千瓦的光伏发电站,其中村级40千瓦、18户脱贫户各三千瓦。2024年光伏收益达3.7万元,80%用于村级公益性事业支出,4名光伏岗位工人每月能领500元。“我腿脚不便,在家门口擦擦光伏板就能挣钱,工作队真是把岗位送到了炕头上。”残疾脱贫户雷亚军说。
特色养殖鼓起村民钱袋子。针对脱贫户,工作队实施产业奖补政策,2024年发放畜牧奖补15人7938.5元、水产奖补4人2400元。脱贫户邵洪林家养了3头猪、3头羊、100只鸡,领到奖补1910元,“工作队不仅给钱,还请技术员来指导,成活率比以前高多了。”此外,稻蛙基地、庙儿垄养殖场带动20户87人就业,临时务工达3510人次。
基础提质:补齐民生短板,刷新乡村颜值
“以前灌溉靠天,现在水渠通到田边;以前晚上出门摸黑,现在路灯亮到村口。”说起村里的变化,13组脱贫户谢模平如数家珍。工作队聚焦道路、水利、人居环境等民生短板,用一个个项目改变着村庄面貌。
水利设施改造解民忧。董家岭村4759亩耕地中,水田占4147亩,灌溉是“头等大事”。工作队争取资金对一、二机站送水渠和全村渠道进行整修,清理五组万家塘淤泥。施工期间,但亚民每天泡在工地,协调解决材料运输难题。如今,改造后的水利设施覆盖90%农田,2024年水稻亩产提高150斤,抗旱能力从15天提升至30天。
亮化工程照亮幸福路。11组、16组曾因无路灯,村民夜晚出行常摔跤。工作队筹资安装56盏太阳能路灯,从勘测到施工仅用20天。“现在晚上跳广场舞、串门都方便了,孙子晚自习回家也安全了。”11组村民史春香笑着说。路灯亮起来的那天,村民们自发放了鞭炮。
人居环境焕发新颜。全村共添置200个垃圾桶、3个垃圾分类亭,建成清廉村居文化墙。工作队组织每周大扫除,党员带头清理房前屋后杂物。脱贫户雷太平主动当起保洁员,“村里干净了,住着舒心,我这公益性岗位每月300元,还能为村里做点事。”如今的董家岭村,道路整洁、庭院美观,获评赤壁市“美丽乡村示范村”。
产业路打通致富瓶颈。13组至15组的2公里产业路已完成立项,建成后将串联茶叶基地、果园,解决农产品运输难题。“以前茶叶运出去要绕3公里,路通了能省一半运费。”茶叶种植大户何兰周充满期待。
治理有效:创新治理模式,筑牢和谐根基
“以前山林纠纷吵到镇里,现在屋场会上就能解决。”这是董家岭村治理效能提升的生动写照。工作队探索出“党建引领+屋场议事+能人调解”模式,让矛盾不出村、服务不缺位。
屋场议事解难题。每月召开的村湾屋场会,成为听民意、解民忧的平台。18组山林纠纷僵持多年,涉及12户村民。但亚民组织3次屋场会,邀请退休老支书、法律顾问参与,最终按“历史边界+现状经营”原则达成协议。2024年全村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100%,无一例出村。
法治护航平安村。聘请1名法律顾问和治安协管员,每月开展“法律上门”服务。为全村545户配备“法律明白人”,制定村规民约,涵盖垃圾分类、彩礼限高、孝道奖惩等内容。“现在婚丧嫁娶不攀比,邻里吵架有人劝,村里风气正得很。”村支书夏中心说。
清廉建设聚民心。建成清廉村居文化墙,公示村级收支明细,产业项目全程接受村民监督。光伏发电收益、土地流转租金等每笔收入都在微信群公示,“钱花在哪、怎么花,我们看得明明白白。”村民监督委员会成员雷俊说。
乡风文明:厚植文化底蕴,涵养时代新风
工作队以文化为魂,通过阵地建设、榜样引领、活动开展,让文明新风浸润乡村。
文化阵地聚人气。升级党群服务中心,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藏书3000余册。每月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组织观看红色电影、学习政策法规。
榜样引领树正气。开展“最美党员”“十佳农户”评选,宣传致富带头人故事。茶叶种植能手雷三军带动8户脱贫户种茶,被评为“产业带头人”;老党员董爹义务修路20年,入选“最美董家岭人”。这些身边榜样,让村民学有方向、做有标杆。
技能培训增底气。举办茶叶加工、家政服务等培训班4期,38名村民掌握一技之长。脱贫户陈姐参加培训后在市区做月嫂,月薪6000元,“工作队不仅帮找工作,还教技术,这才是真脱贫。”
如今的董家岭村,产业旺了、村庄美了、人心齐了。驻村工作队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赢得民心,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处,书写着动人的“董家岭答卷”。正如但亚民在日记中所写:“把根扎在村里,把心放在人民上,就没有干不成的事。”(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袁俊)
编审:马春霞
编校:陈超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