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我的母亲》感动全网,“出圈”的作文为何总在考场外?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4 00:00:00    

日前,某博主发起了一场创意写作活动,一位在工地工作的60岁大爷抽到的是1957年高考作文题《我的母亲》。他在这篇作文中写道:“坟头上的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就像我的念想一样,一年年总也断不了。我已经当了爸爸,又当了爷爷,但我已经三十多年没叫过妈妈了。我想着,等哪天我扛不动水泥了,就回村里挨着那堆土躺下,没准那时候,我再叫妈妈,她就能听见了”。

就是这样一篇文字朴实的作文,一下子打动了网友。视频发布仅48小时,点赞量已突破500万次,评论区瞬间涌入十多万条留言。7月11日,记者联系上了视频发布者。对方表示,视频中展示的作文内容由大爷独立写作,产生的版权收入也全给大爷。

估计作者也不会想到,这样一篇“作文”能让千千万万的网友共情。他们在评论区感慨:“你的一句话,让我明白我们的一生都在回味语文课本里的情怀。” “大爷写的不仅仅是他的母亲,也是你的母亲和我的母亲,更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母亲……这份母爱让我们产生了强烈共鸣……”

从众多网友的留言中,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写作的重要意义,是通过文字凝练个体经验,并将其锻造成打开公共情感的钥匙”。那些让我们眼含热泪的文字,一定是从最真实的生活土壤中滋生出来的,有真实,才有真情。再高级的写作技巧,恐怕都抵不过一个“真”字。

这篇文章也让人想起几个月前同样“破圈”的初中生作文《旧轨还乡》。那同样是一篇和亲情有关的文章,同样被网友评价“有朱自清《背影》的韵味”,同样因真实的情感表达引发全网共鸣。这一老一少,短短几个月内,都用一个“真”字告诉人们,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这样的两篇文章,比“催泪”更让人深思的是,它们都被冠之以“作文”的名号。《旧轨还乡》是老师布置的假期作文,《我的母亲》是书写高考同题作文。但凡提及“作文”二字,我们都会和“考试”产生联想。不必否认,“作文”实战的最高境遇是“考场”,但为什么“破圈”的作文往往在考场之外呢?无论《旧轨还乡》还是《我的母亲》,这两篇火爆全网的“作文”,它们的创作环境都不是在“考场”之上。明明考场才是诞生“作文”的最“肥沃”土壤,为何难以爆出引人共鸣的好作文?

写“作文”和写“文章”有一定的区别,作文是有所“规范”的,文章是相对自由的。但是当“规范”和“套路”划上了等号,当“套路作文”大行其道时,作文考核的真正意义会不会有所折损?写出真情实感是中学生必备的写作能力之一,真情实感一方面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体验,另一方面也需要相对自由的创作激发。但太多考生屈从于标准化的判分模板,屈从于判卷老师比刷短视频还快的判卷速度,不得不“戴着镣铐在规范化的考卷”上腾挪辗转,又如何能写出真正高质量的“作文”?很多时候我们会批判课堂上的语文教育,在“分数就是指挥棒”的现实境遇中,与其批评语文课堂教育,不如反思中高考作文判分规则。

作家张大春在《文章自在》中写道:“作文”二字就是练习写文章的意思。现实境遇中,我们不否认“作文”为考试拿高分的明确的功利性,但功利性之外,更要明白“作文”的终极目的是“写文章”。考场之外,既然“出圈”的是两篇“作文”而非“文章”,那么有问题的恐怕并非“作文”这个“形式”。

来源: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

作者:陈方

相关文章